一番话,说的周世广立马掉屁股回家。裘二麻子看着他的背影心想,穷人能读上书,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要知道,一年忙到头,饱饭都吃不上哩!不过,周世广真要把孩子送进学屋,满囤倒也有伴了。俗话说的好,树大了招风,学屋里只他一个穷户儿子在里面,怕也不是好事情。

想到这儿,一时想起翠兰还在家里等他的信儿。

这个大脚婆娘,本来之前一直瞧不起他的,想不到自从拿定主意送囤儿,不,以后该叫他“中华”了,自从送中华进学屋,周翠兰竟对他分外多了几分亲热。

这天晚上,翠兰竟不再和他分两头睡,主动拱进他的怀里……

自古岁月如流水。转眼来到民国十五年,也就是西历的1926年。

这一年,裘家小子满囤已经年满十四岁了。不,现在村里几乎没有人叫他“满囤”,连东家周世福见了面,都脸带笑容客气地称呼他“中华”。只有他爹他娘在家里还叫他“囤儿”,他们当然有自己的意图。虽说蔡先生给囤儿赐了那么广大的名字,可说起来,“中华”二字,远远比不上粮食满囤实惠。事实上,直到他们家的囤儿读书到十四岁,他们家的米缸也从来没有装满过。

不但如此,为了供满囤读书,除了多租东家二亩地,裘二麻子这几年还当了周家的长工,一年到头在周家当工夫。家里那五亩半租地的活儿,则全落在翠兰身上。

对于儿子的学习,因为民国十年、十一和十四年间,当地实实在在遭了几次大灾,一次是大旱,两次是涝灾,家里实在供不上粮米,满囤竟也陆陆续续休了两年学。算起来,他只读了四年私塾左右。但就这四年私塾,他也受益匪浅,大凡拿起古今书篇,他基本能朗朗上口,且在蔡先生的辅导下,练就一手极秀气的正楷小字。

还有,从民国十五年起,东莱县和胶西县都开始教习新课程,分为国学、算术和历史,课程普及到村里,东莱县师范商请胶西县出老师到大水泊东村专设过一年左右课堂,使他又学会一手漂亮的算盘,学校自然还是设在私塾内,蔡先生依旧还是教他的国学。只是胶西县的老师只教了一年就离了职,说是调回胶西县小学任教。自此大水泊东村小学只剩下蔡先生任教。

上了几年学,慢慢开始长大,满囤也就逐渐开始学会观察世界。他已经发现,穷孩子家上学,比富人的孩子略有不同。比如钱管家的娥儿,只把读书当成玩耍,倒也能背几句《论语》写几个毛笔字,蔡先生布置的作业一般不做。包括村里的另一富户周世禄,论辈分是周世福的一个弟兄,家里也有数百亩地,地虽然少些,日子过得倒也富足。

他有个儿子叫周步山,只比周世福的小儿子周步云小一岁,也在私塾里读书,也是蔡先生给起的名字。他爹为人低调,只知道放租子钱粮攒地,他却是生下来就是惯养的小子,一家人宠着哄着,一阵养成个天不怕地不怕,得理不饶人,不得理也要占三分理的王八羔子。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