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钱进快步走回教室,几下就从书包里拿出了所有数学的复习资料:课本、笔记本、油印试卷。

教室里,其他同学还在讨论刚才的语文考试,当然,也有少数几人在静心准备下一堂考试。

王钱进没有管别人,也没有时间去理会别人,现在他就一个想法,无论如何要尽力多考几分,分数才是王道。

看了看平日里的数学笔记,有一些是班主任母燕老师为大家精心整理出来的,有一些则是自己整理的错题。

王钱进一边闻着那淡淡的蓝黑墨水味儿,一边回味着这个时代的辛酸与不易,手却快速地翻看着这本厚实的笔记本。

说实话,笔记本上的内容确实记得多而详实。值得一提的是,王钱进本人还是吃苦耐劳的典范。虽然回报和付出没有成正比,但委实不错了。

不知何时,马尾辫梁冬梅也坐在了自己的座位上,还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默默地注视着快速翻看复习资料的王钱进。

只是王钱进毫无知觉。

在这个破烂的教室里,一切都显得那么随意,似乎,本来就该这样。但对王钱进而言,外界的一切都不重要了,因为他已经沉浸在了数学的题海中。

偌大的教室里,塞满了条形双人课桌,而且课桌的桌面上大多是坑坑洼洼的。

而教室里的孩子们,大家早已习惯了,有课桌就已经不错了,不管是缺胳膊少腿的,还是吱吱呀呀乱响的,都无所谓。

只要有书读就已经不错了,至于书念得好不好,那是另外一回事儿。

这是90年代的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现象,甚至,跨世纪后,许许多多的农村学校都是如此。毕竟,时代发展的脚步,总有地方快一点,总有地方慢一点,一切都是正常的。

大多数学生,初中读完,甚至还没有读完初中,就可以出去打工了,只要有16岁以上就好办了,有些工厂就可以进了。(当然,严格意义上说是不行的——很多乡下女孩都是被亲戚带进工厂,当然,是用的别人的身份证。)

即便是顶着别人的身份去打工,只要干一两年就能出头了。

大家都知道,在电子厂上班的工资可不低,至少比在老家干农活来钱多来钱快,还没有这么累。

于是,一家人走出去一个姐姐之后,什么堂妹呀表妹呀,只要读书不得行的,或者能读书的但是家庭条件确实不好的,也只有被逼出去打工了。至于在外面究竟过得是苦还是累,就没有几个人关心了。

可以说,90年代的日子和80年代相比,唯一的改变就是吃饭不愁了。但是要想衣食无忧,一般家庭是办不到的。

作为农三代的王钱进同学算是非常幸运的了,自己的老爸王大伟娶了个好媳妇,因为老妈马小华可是个高中生。

要不然,前世的王钱进,本来不算好的成绩,怎么可能还交高价去读普高?更何况,在第一年没有考上本科的情况下,硬是还复读了一年,第二年才顺利地考了个三本。

因为有老妈马小华的主持,也因为有几个舅舅和姨妈的主持,王钱进才有了读大学的机会。当然,自己也的确算是努力过。

前世的王钱进脑瓜子笨吗?说不上。聪明吗?更加说不上。只能说,智商不是很在线,或者说,潜能还没有被完全激发出来。

看看重生后的自己,王钱进秒进顿悟状态:许多之前打了记号搞不懂的题,现在看一遍就理清楚了脉络。基础题如此,计算题如此,三角函数如此,推断证明题也如此。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