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扬虽然赢得了法庭暂时的支持,但他很清楚,赵鸿昇不会善罢甘休。法庭的判决只是争取到了一段短暂的平静,文化遗产保护的申请依旧在走流程,开发商的法律团队也在筹备下一步的反击。这让林清扬感到,每一分每一秒都弥足珍贵。
判决后的几天,作坊周围的空气中似乎弥漫着一种紧张的情绪。林清扬感觉自己始终无法放松,内心的压力仿佛从未消散。赵鸿昇的威胁依旧笼罩着林家,尤其是那些商业力量背后的强大资本,仿佛随时都可能再次发起攻势。
尽管如此,林清扬还是决定不再只靠被动防守。他需要采取更多的积极措施来稳固作坊的地位,确保文化保护的申请能够顺利通过。
那天早晨,林清扬和李月雅正在商讨接下来的策略。李月雅坐在桌前,整理着他们已经收集到的各类资料,尤其是那些来自学术界的专家意见和文化界的支持信件。
“我们现在的优势是公众舆论的支持,还有学术界和文化界的背书,”李月雅说道,目光专注,“不过,赵鸿昇的团队不会轻易退缩。我们需要为下一步做好准备,尤其是文化遗产保护申请的推进速度。”
“文化遗产保护的流程很复杂,审批时间也不短。”林清扬略显忧虑地说道,“我们不能只依赖法律程序,必须确保作坊在这段时间里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李月雅思索了一下,提议道:“也许我们可以策划一个更加大型的公众活动,类似文化节的形式。通过展览、手工艺品展示和互动,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进一步扩大作坊的影响力。”
林清扬的眼睛亮了起来:“这确实是个好主意。如果能把作坊的价值展示给更广泛的群体,不仅能增加文化遗产保护申请的成功率,还能增强公众对作坊的认同感。”
他们决定把活动计划定为“守护记忆:林家文化传承节”,围绕作坊的历史、陶艺技艺、文化传承等主题,邀请公众参与并深入了解林家技艺的背后故事。
接下来的几周,林清扬和李月雅开始紧锣密鼓地策划这个大型活动。他们不仅邀请了当地的文化团体,还联系了其他领域的艺术家、学者和手工艺人,甚至一些关心传统文化的企业也愿意赞助和支持活动。
活动策划过程虽然繁忙,但也充满了希望。公众的反响十分热烈,很多人对这场“守护记忆”的文化节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尤其是那些本地的年轻人,他们开始通过社交媒体关注林家作坊的故事,越来越多人表达了对作坊的支持。
“林家作坊承载的不仅仅是林家的技艺,更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和精神。”一位本地的年轻艺术家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呼吁更多人参加活动。
随着活动日期的临近,越来越多的文化名人和媒体开始关注这场文化节。一些知名的艺术家和手工艺匠人主动表示愿意参与其中,甚至有不少人决定在活动中展示他们自己的作品,展现对传统技艺的敬意。
林清扬感到,作坊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这让他倍感振奋,虽然压力依然存在,但他终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活动的第一天,林家作坊的院子和周围的广场被布置得焕然一新。灯笼高挂,展台林立,许多陶艺作品、家族传承的老物件,还有祖父留下的笔记和手稿,全部被精心地展示出来。
参加活动的人络绎不绝,整个作坊和周围的街道都充满了人声鼎沸的热闹气氛。人们一边欣赏着传统手工艺品的精美,一边认真聆听讲解员对林家作坊历史的介绍。还有一些手工艺人现场演示陶器制作的过程,吸引了大量的观众驻足观看。
在一旁的展台上,一位老陶艺匠人正在给围观的年轻人讲解如何制作陶器。他一边熟练地操作着转盘,一边向大家讲述着每一个步骤的细节,年轻人们看得津津有味,甚至有人跃跃欲试,想亲自体验一下。
“这种手艺是我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每一个陶器背后都有着我们对土地和生活的热爱。”老匠人微笑着说道,语气中充满了对传统技艺的自豪。
不远处,李月雅正与几位文化学者交谈,讨论作坊在当代文化中的意义。她的目光时不时瞥向人群中的林清扬,看到他正忙碌地接待来宾,心里感到一丝欣慰。经过这些努力,林家的传承似乎又焕发了新的生机。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