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兰听伯父这么说,心里非常高兴——这句话告诉了她,从今往后,下了学,她可以在堂屋同龚成就见面讨论问题了。她非常感激地谢过大伯,同龚成就回到了堂屋。俩人把问题讨论明白后,石敬兰对龚成就说:“以后最后一堂课下课后,你要是有问题,就留到你的座位上,等其他同学走了,我便进来同你一起讨论。如果我们仍然解决不了,第二天课间休息时,你再问先生,好吗?”
龚成就从第一次同石敬兰一起讨论那个他们不怎么明白的问题时,发现石敬兰不但脑瓜比他聪明,而且能将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能正确理解和分析相关联的问题。这样的学习伙伴他当然愿意接交啊!他俩就用这种方式,讨论和研究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直到石敬兰三年旁听期满,不再听课。
石敬兰的伯父之所以同意他们俩这样做——一方面,他从思想上就希望龚成就能成为他的侄女婿;另一方面,俗话说“学问学问,边学边问,才有学问”,通过这种方式,能让龚成就真正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三年后,石敬兰依依不舍地离开课堂,进入另一种学习环境。最先学绣花、做衣、做鞋、做袜、纺棉花、织布。这期间,她母亲石李氏惊奇地发现,她女儿学做这些活儿,比她小时候学做这些活儿,聪明得多。不光一教她便会,而且还在她教的做活儿的方法上有改进。比如纺棉花,照她教的方法,就存在一个问题——纺出的棉花线,如果细了,就很容易断线。而在她女儿反复思考、反复练习下,纺出的棉线不光细,而且很匀,不易断线。拿到集市上去卖,买过一次她女儿纺的线后,便认定了等着买她女儿纺的线。她好奇地问她女儿:“这是为啥子?”敬兰非常肯定地答道:“这是因为我读了三年书啊!从书中学到了先人传下来的智慧。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我按你教的方法,除勤学苦练外,还多思多想细线易断的根源在哪里,找出来了,加以改进,我纺的线就比你纺的线好多了。就像伯父说的那样‘只有知书识礼的女娃,才能将家务活儿做到至极’嘛——!你知道至极是啥子意思吗?就是才能纺出最好的线……所以人这一辈子,你不管做啥子活路来养家糊口,都应该从小读些书,让脑子聪明起来,才能为人处事得当,干活事半功倍,不断思考改进,就能把自己养家糊口的活路做得最好,让世人喜欢、佩服!”
石李氏听了女儿这些话,下决心拜女儿为师,读些书,让自己也聪明起来。白天没时间,决定每天晚饭后,让女儿教她读一个时辰的书。石敬兰将他伯父做的那一千张“方块字”,拿到自己的闺房中,每天教母亲认六个字,要求母亲一定要记熟,换个地方也认识。一千字都能认后,再教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就在龚成就到石家私塾读书这期间,其父为了给这两个儿子多挣些家产,农闲时收集些本地土特产,背或挑到别的县镇去卖,然后再收集当地的土特产运回石头镇卖。这样三年下来,他也积攒下了不少钱。他儿上私塾堂读书的第四年,他秋收完自己庄稼地里的农产品,背起收集到的土特产,用两天多的时间,步行一百多里到河陆县,卖完自己的山货,满大街转悠,寻找当地的土特产。当他转到西街北边的私塾院门口时,看见右边的木板墙上贴着一张卖房布告。上面说此房在这私塾院的后面。龚国栋想,这房离私塾院这么近,为啥子没有人买呢?于是,他问私塾院的看门人。看门人对他说:“我们私塾院是一坐北朝南的三进院。最后面的院子,西边从北到南是一排住宿学子晚上睡觉的地方;东边从北到南是一排课堂;中间是一大操场,操场北边那一排墙的北边,就是我院门口贴着要卖的那房子。你想想那房子紧贴我院北墙,是一坐南朝北的房子——我没有去看过那房子。看过的人都说——‘那房子,有钱人不会买,穷人又买不起。’你要是有兴趣,就去看看嘛。你就从这里往东走,看见北边有一条街——马蹄街。你左转进去往北走到一个十字路口,横在你面前的那条贯穿东西的街叫娘娘庙街。你再左转进到娘娘庙街往西走一段路,左手边有一小巷子,你左转进去,那巷子尽头就是那房子——三十六号院。”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