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比如高敖曹虽然是高欢的人,也听高欢的命令,但是实际上高敖曹本人却是忠于北魏皇室的,而并非是高欢的家臣。

杨愔虽然没有高敖曹那样忠于魏室,事实上杨愔很清楚魏室早就是名存实亡了,大多数人对于高洋改朝换代的反应应该是并不激烈的。

但是同样的,杨愔也并不赞同高洋现在就篡位。

很简单,现在的高洋根基太浅了,完全配不上这个位置!

高澄为什么有了取而代之的心思?那是因为高澄的功劳已经积攒够了,他从十二岁就出来做事到如今二十九岁,这些年来积累下来的威严早就足以支撑他上位了。

更何况就算是他也是等到接连打了两场漂亮的大仗,挟颖川之战大胜之威回京方才是兴起了上位的心思。

而高洋有什么?高洋到现在为止除了展现出他高超的政治手段,以及在高澄死后尽力的维稳之外,高洋没有一丝半点儿的功劳。

惊艳的确是惊艳,但是惊艳总归是不能当成真刀真枪的功劳啊。

对于这一点高德政十分自信,此时整个东魏上下的氛围就已经是人心思变了,魏室早就已经维持不下去了,咱们借着高澄留下的这个氛围不趁机尽快上位稳定人心,真的等到以后慢慢积攒功劳就来不及了!

迟则生变!

高德政很急,并且主张宜快不宜迟,而杨愔果然如同他所预料的一样,对于这件事是十分的优柔寡断,甚至是颇为的犹豫推诿的。

高德政跟杨愔畅聊了一天一夜,将高洋此时登基的好处与拖延下去的坏处跟杨愔剖析明白。

而杨愔依旧是有些为难,高德政见状只能是放出大招了:“晋阳诸军也都是这个意思,倘或杨公不能维持邺城这面尽快的平和过渡的话,恐怕那边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也犹未可知!”

杨愔闻言便是大惊失色:“大王在晋阳已经得心若此了吗?”

若此个屁,但是不妨碍高德政先将这个政治牛皮吹出去:“斛律父子,段孝先,大将军可朱浑道元,太师库狄干皆已决心追随大王,今军权在握,大将云集,何以公竟懦弱不前?岂不令人发笑?”

杨愔还真被高德政给唬住了,当下便是颇为诧异的道:“王竟如有此势乎?如此,天下将安,大事成矣。”

高德政连连点头称是:“大事只凭军汉起,若果然成事,公将何以为?邺城如今未定,若公肯与我并进,王登九五之日,便是公拜相之时!”

高德政一番话将犹豫不决的杨愔给说服了,拜相的诱惑还是很大的,更何况如今已经是追随高洋到这一步了,若不一条路走到黑,反而是前功尽弃。

因此杨愔一口答应了下来,当下高德政大喜,便是和杨愔开始操持起了邺城内部改朝换代的大事,力求在高洋返回邺城之前,便让邺城上下口风一致。

此时万事具备,只等东风一起,大事便可成矣!

高肃紧皱着眉头在自己的房间内不停的踱着步,他在等李昌仪回来给自己一个解释,然而李昌仪并没有回来,一整晚似乎都在宫中。

而第二天起来的高肃急急忙忙的便是跟下人找李昌仪,但是下人只说看到李昌仪回来了,却并不知道她现在在哪儿。

高肃无奈,只能是满院子的找李昌仪,却还是没找到,也不知道是故意躲着自己还是真的有什么事儿在忙顾不上。

高肃觉得前者的可能性更高一些,毕竟李昌仪看起来并不是很想跟自己解释她为什么会出现在太妃宫中,也似乎是在生自己不听她话的气………

虽然知道,高肃也没什么办法,他对于李昌仪有秘密瞒着自己是抓心挠肝的难受,只是李昌仪躲着他他也没什么办法。

这段时间高肃一直躲在家里,因为上次宫中发生的事情让他知道自己已经暴露在杨愔面前了。

曾经的高肃其实是抱着匹夫一怒血流五步的心思的,毕竟杀父之仇不共戴天,然而此时经过陈元康和崔季舒两人的轮流精神震撼,高肃的想法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了。

他们说的没错,只有活着,才有希望,只有活着,才有资格接触………高家的大志!

只要一想到这里高肃便是胸口不自觉的往上涌着一股股热流,高家的子弟都能做到,为什么我不能?

所以现在的高肃比起为了高澄舍身一击,他想得更多的是,怎么活下去,完成高澄未曾完成的愿望!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