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与共赢,这是一个科研工作者或者说学者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西南联大是在特殊时期下的特殊产物。
在那个国破家亡,大部分国土沦丧的年代,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大学,也是华国历史上办学条件最简陋的大学。
它诞生于那个山河破碎的年代,仅存在8年,却创造出了华国教育史上至今无法超越的神话,它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为国家和人民培养出了一大批足以改变世界的国之巨匠,从这里走出的学子,其中诺奖获得者就有两位,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元勋,174位两院院士……
它是无可争议的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不可复制、无可匹敌的存在。
而当初……
在那个整个华北都再也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的年代,清、北、南三所国内顶尖大学在长沙成立临时大学,好景不长,长沙沦陷……
只得再次南迁昆明,这次南迁无疑是中国教育史上最伟大的长征……
等待联大师生的不是安逸的生活,而是无法想象的艰苦,缺乏经费、缺少校舍、甚至没有建设校舍的材料,缺乏办学所需要的一切,哪怕是一张木板都弥足珍贵,甚至连温饱和安全都毫无保障。
时任西南联大校长的梅贻琦先生邀请当时同在联大的建筑大师梁思成夫妇设计校舍,连续改了三版,从现代化的校舍到砖瓦房再到土坯房,一改再改,梁思成甚至愤怒悲吼:见这样的校舍,何必用我这样的建筑大师。
梅贻琦先生潸然泪下:因为……我们连建这样的校舍的物资和资金都不够,所以才更需要你。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学子们围坐在草坪上,借着昏暗的汽油灯,聆听教授们的演讲;
在风雨里,从屋顶的空隙中漏下的雨水打湿了衣衫,陈岱孙教授无奈写下“静坐听雨”的箴言;
缺少最基本的木材,做了课桌就没有椅子,联大的师生做出了教学史上最奇葩的“火腿椅”,兼具桌椅的功能;
食堂小到只能站着吃饭,一边吃,一边挑出饭里的石子和沙粒;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西南联大的师生坚持办学,保留和传承了国之文脉,西南联大几乎囊括了所有近代学科的奠基人;
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钱钟书等文学大师在这里培养了又一代大师;
邓稼先在这里开始了他的科学事业;
钱穆在这里写下了《国史大纲》;
华罗庚在这里完成了他的数学成名作《堆叠素数论》;
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这里,前后一千多名学子舍身报国,投笔从戎,在这里“刚毅坚卓”的校训成了一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在这里,而今依旧在回想着“千秋耻、终将雪、中兴业、需人杰”的西南联大校歌……
周戎回想着关于西南联大的一切,如果自己的猜测是真的……
对于这个时代的学生而言,后面出现的所有教学、考试、选拔条件都将是颠覆认知的,他们至少需要对“联大精神”有个初步的认知,因为时代的改变,这个时代的人已经很难理解先辈们的所作所为,更无法理解那种“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满腔热忱。
晚餐结束,督导组通知了第二天上午课程的时间和地点以及科目。
地点在图书馆公共教室,6点开始,科目高等数学……
周戎顾不上在餐厅哀嚎的学生们,直接招呼人出了餐厅,回到图书馆之后,周戎把自己的猜想告诉了几人。
柳丽彤、马薇薇、陈思琪表现的很平静,似乎也有猜到,多少有点出乎周戎的预料。
王二龙、田凌云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大有一种,反正我就这水平了,爱咋咋地的混不吝派头。
师琳娜显得很兴奋,李文生一把一把的揪头发:“不是说好的就参加个比赛吗……”
等到几人前后差不多完成今天的作业的时候已经将近凌晨一点了,周戎查了下自己的稿件,差不多有30页,一万五千字,当他看到柳丽彤的稿件的时候,一阵头皮发麻,写了快半本了。
柳丽彤一边整理稿件一边感慨:“就这样吧,匆忙之下只能写到这个程度了……”
马薇薇打着哈欠将稿件扔给周戎,示意他明天一块儿交上去,稍微翻了翻,二十页还是有的。
而让周戎无语的是陈思琪竟然在短短的时间里写了四十二页稿纸……
倒不是写的多少的问题,就算思路清晰,就算不考虑一切其他因素,单就论抄,从晚饭结束快八点,到凌晨1点,不过是短短的5个小时,能抄出来半本稿纸的也不是一般人了。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