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家村回来后,李卫国和秦淮茹又回到了正常上班、下班的日子,稍微不同的是,两人终于可以骑自行车上下班了。

李卫国也没闲着,开始思考着如何让自己的前世所学在这里用上。但他也知道万丈高楼平地起的道理,现在国家的工业基础还是非常的薄弱,甚至比不上同时期的印度,因此有很多东西根本无法在这个时代实现。

想到再有两年的时候,那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就要开始了,李卫国突然想到,是不是可以借这个时机,改变炼钢的技术呢。

新中国建立伊始,百废待兴,受战争的荼毒,新中国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钢铁联合企业,全国上下仅有高炉7座、平炉12座以及22座小电炉,能冶炼的钢材只有100多种,能够轧制的钢材也只有400多种。

直到五十年代以来,才从苏联引进了较为先进的炼钢技术。但由于当时苏联的钢铁技术比较保守,所以新中国的炼钢工业也忽视了氧气顶吹转炉炼钢、连续炼钢以及带钢连轧这三大革命性创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虽然六十年代已经有所察觉,但只到八十年代才开始认真追赶,白白错失了采用当时世界第二代钢铁技术的时机。

这个其实也跟当时的环境有一定的关系,因为这方面的技术大多来自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而中国英文方面的人才是非常稀缺的,因此在相关技术的推广上有着非常大的难度。

李卫国突然很庆幸自己刚来时就获得了英语专精的技能,看来完全可以用这两年时间来来做提前布局了。

时间过的很快,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这天上午,秦淮茹正跟着王雪在厂子里画着黑板报,这也正是宣传科的工作之一,那个年代黑板报使用频率尤其之高,秦淮茹这段时间也在努力的跟着王雪学习,还别说,学的还不错。

这时,马科长找到了两人,递给她们俩一篇稿子,高兴地说:“秦淮茹,今天中午的这份广播稿就交给你来广播了。”

秦淮茹有一丝丝紧张,这可是自己进厂里以来第一次念广播呢,连忙接过来,有点忐忑道:“科长,我怕我会紧张。”

马科长哈哈笑道:“这个报道非你不可,你先看看内容再说。”

带着疑惑的心情,秦怀茹看了一下手中的广播稿,这越看越激动,最后直接保证道:“成,科长,包在我身上了。”

旁边的王雪也觉得疑惑,拿过广播稿看了一下,这才明白了过来,鼓励道:“淮茹,你可以的,加油!”

中午吃饭时,李卫国觉得今天的秦淮茹有点反常,因为平常这个点秦淮茹早就跑到车间门口等自己了,可今天没见到人,反而是王雪跑过来告诉他,淮茹今天有点忙,晚一点到食堂,让他自己先去把饭打好。

李卫国只得照做,打好了饭菜,坐在那等着,等了一会儿,还是不见媳妇人影,李卫国站起身来,想去寻一下。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