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女娲造人》与《女娲补天》。和前篇一样,能读的读原文即可,读不了的读译文即可,皆读可,不读跳过亦可。
第二章 上圣女娲
原文:
灵各化其形,行走世间,随日月变化,皆有不同。
或多目多耳,或多手多足,或巨大无比,或目不可视。
又化生羽者,同飞于天;生鳞者,同游于水;生四肢者,同走于地。
一时间,万物丛生,覆盖天地。
又千万年,其化生者,于灵中亦得其道。
杂相显乱,凶相毕生,害众生于天地间。
上神除之,掌灵于道者,自此始也。
上神征伐,欲夺其灵者,亦自此始也。
但说灵出二神,名伏羲、女娲者。
皆上身形人,下身形蛇。
形蛇者,似双足而不能立,似有骨而软绵。
形游灵物之间,不与他同。
伏羲者,心性高强。法天地、道万象、制八卦、造文字,以显其道。
上神同之。
女娲者,心性生涩。几欲化形而不成,其灵未定,日受阴阳日月可变者足七十矣,数万年不成。
一日,女娲行河畔,心念其道,手捏泥土,乃塑人形。
再欲化之,不成。以灵气“度”之,人始动。
女娲观之,再化,再不成,再塑人以观之,周而复始。
众神见之喜,各显其力,以使“人”尽美。
或增其视听,或强其言语,或使其开智,或使其繁育,尽其所能。
再融五行于其中,使之各显其性。
金者,心强而体健,然好伐征战。
木者,性和而勤勉,然沉众者甚。
水者,好流而喜谋,然自损不知。
火者,果敢而好众,然暴躁专断。
土者,厚重而渐进,然持守缓动。
女娲观之愈喜,命之“人”,与之共生琼璧之下。
又经年,上神战之不止,天地间灵气尽耗。
神取灵璧化兵,女娲劝之,乃道:“此应为尊,奈何与子日取。”
众神乃退。
又取云中玉,女娲又阻,道:“此应为人王也。”
众神怒,然伏羲得道,且退。
经年,共工与颛顼战于天地。
共工取灵不成,乃败。不受缚,撞于天柱“不周山”,崩。
天柱一溃,他柱亦尽数崩裂。
天河天石自孔而泻,
大劫至。
一时间,
天河泄,水暴涨,淹九地十洼,几无可立;
天石落,琼璧碎,击四分五裂,随水而走。
女娲掩众人于高处,遣伏羲护璧,道:“此应为尊,当处之安泰。”
伏羲允,乃与众神托巨璧于天,又至天上天,至与日平齐,然不复至。
云失璧之力,无托天河之水,天河崩,所泄之处,山岭均没。
女娲集崩玉,炼之以补天,使天河着处而泄。
使玉补西天,将天河入西处,乃成西海;
集玉补北天,将天河入北处,乃成北海;
着玉补南天,将天河入南处,乃成南海;
携玉补东天,将天河入东处,不得。
残璧早尽,只余得云中玉三五,不足以补。
遂将玉取下,道:“汝应化形归天,或为人王矣。”
便以身化灵,补住东天,将天河入东处,乃成东海。
天河入海七七四十九,方止,天地定。
后曰,坠玉之处,或东海蓬莱也。
译文:
许多原本在混元期就存在的灵体,各自化出不同的人形,开始在世间行走,因为受日月的作用不同,所以外形也各不相同。
有的有很多的眼睛或耳朵,有的有很多的手或脚,有的巨大无比,有的又小到几乎看不见。总之是各种各样,百态丛生。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