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二年,长安大明宫。
一间恢宏的宫殿中,有两只巨大的铜鹤立在两侧。
四周墙壁、木柱上点燃这一盏盏灯烛,将大殿映照的灯火通明。
一名身穿黑色礼服,上绣十二章纹的中年男人坐在案几之后,手握一只毛笔批改着前面的奏章。
男人眉如漆刷,眸若点星,举手投足间气概非凡,给人一股不怒而威的感觉。
男子一直埋头批改奏章,几乎没有停下歇息过,明明是气温偏低的夜间,他的额头上却沁出点点汗珠。
也不知过去多久,直到几名太监从侧门处走入,将紧闭的殿门、窗户——打开。
一缕缕阳光从外映照进来,男子才发现外间已经天光大亮,太阳东升了。
只见几个太监又将墙壁、木柱上的油灯——挑灭,挥袖将烟雾驱散。
然后才在一名满脸皱纹的老太监带领下,端上了水盆、毛巾,来到中年男子的身边小声说道。
“陛下,天亮了,该上早朝了!”
这中年男人,赫然竟是大唐帝国的主宰,名传千古的唐太宗李世民。
埋头批改奏章的李世民闻言,不由摇头,幽幽叹息一声,这才放下手中毛笔,揉了揉太阳穴,满面愁容的说到。
“唉,又没批改完,自年初以来,我大唐各地灾情频发,河东大水,河西蝗灾,燕地更是大旱三月,真是令朕头疼不已。”
老太监满脸堆笑,一边服侍李世民梳洗,一边劝慰说道。
“不过是一些灾民罢了,陛下何须去管他们?”
“您征战数十年,如此荣登大宝,何不如静下心来,好好享受一番如何?”
李世民擦了擦手,然后将帕子甩在了老太监的怀中,不满的斥责道。
“你这阉货,又知道什么?”
“我初登大宝,去岁刚在突厥人的威逼下签订渭水之盟,今年天下又遭天灾,朝廷威望已然出现动摇。”
“若是再不管灾民,纵情享乐,天下定然动荡不安,须知隋炀帝二世而亡的结局可还没过去多久啊!”
“何况……”
话到这里,李世民的声音便戛然而止,并没有接着说下去。
如今正是贞观二年,距离他发动玄武门之变,弑兄杀弟囚父过去不足两年。
朝廷就连续遭遇大难,天灾人祸频发,百姓生活风雨飘扬。
不知有多少人,都躲在背后看他笑话,甚至戳他脊梁骨。
说天子无德,上苍才降下灾难警示众人。
他如果不能做出一番事业,岂不是要遗臭万年?这老太监也是乖觉,仿佛没有听到李世民后边的话一般。
只是眼观鼻,鼻观心,一张老脸皱的如同树皮一般,满脸愁容的说道。
“是是是,陛下教训的是,老奴只知侍奉陛下,岂知天下之大事为何?”
“不过马上就要上早朝了,朝中有诸多高贤,定能为陛下排忧解难。”
李世民点了点头,心中稍稍一松,迈步便朝大殿之外走去。
一边走,一边问道:“今日召诸公子上朝观政,可都一一通知到了?”
老太监小跑着跟在李世民身后,点头说道。
“都通知到了,由太子殿下领头,现在应当在大殿等待了。”
“哦!对了,九殿下得知陛下每日为灾民之事头疼,还特意吩咐老奴,要在您批改奏折之时,为您点上一支安神香。”
李世民点了点头,脚下不停,语气幽幽说道。
“不错,稚奴有心了。”
“朕的一众皇子中,就数他最贴心。”
所谓九殿下,就是李世民的第九子,未来的高宗李治。
而稚奴,正是他的小名。
因年幼懂事,被长孙皇后留在宫中。
至今还未封王,就更别提什么开府建牙了……花开两朵,各表一致。
大明宫正殿,君臣商议国事的地方。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