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三年十一月。

杨乐派遣大华舰队占领了海南岛,随后不断的往海南运送灾民,他让灾民们在海南岛上垦荒种地。

为了避免和当地居民发生冲突,杨乐分给他们牲畜。

有的每户配送一头耕牛,有的是一只羊,也有的是一头猪。

杨乐通过恩惠,海南岛上的居民对新的主人感激涕零,有了收成,自然愿意交出来给大华帝国。

至此,大华帝国已经有了四块领土,吕宋岛、台湾岛、澎湖列岛、海南岛。

……

崇祯十三腊月。

杨乐来到台湾的火炮军工厂,此次来到,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巡察火炮的铸造成果。

在今年初,吕宋岛上己经建立了一个火炮制造厂,去年年底,情报部己经从京师窃来若干图纸,并从天津诸地花重金雇来一批火炮工匠。

大明火器制造兴盛,京师,天津一带密布各样火器作坊,工匠数万人。

不过与军队一样,这些工匠苦不堪言,管理上也有极大的漏洞,相关图纸的窃取与工匠笼络,根本不是难事。

连同原来的上百门红夷六磅、八磅、十磅炮,几个月前铸成的六十门超大级别的十二磅红夷火炮,杨乐现在共有一百六十门红夷大炮。

不过这远远不够,杨乐知道清国己经开始大规模自铸红夷大炮的能力,对火炮生产也非常重视,松山之战后,他们红夷大炮数目超过一百门,入关后更是超过两百门。

清国通过投靠过去的汉人工匠,懂得了使用失蜡法铸造火炮,并对火炮不同位置进行退火处理,所铸火炮性能已超过此时的西洋火炮。

能预知很多历史,其实对杨乐也来说也是一件痛苦的事,因为所有的压力只能自己一个人默默忍受。

不能告诉任何人。

不过穿越者也有优势,便是多了好几百年的见识。你清国有铸造火炮的失蜡法,我有铸造火炮的铁模法,决对领先当代的世界潮流。

不错,杨乐所想到的便是清朝时候龚振麟发明的铁模铸炮法,工艺简单,降低成本,还不受气候限制。

如果用熟铁打造代替生铁铸造,还可解决蜂窝涩体的问题。

这当然是非常优良的技术,要知道在欧洲,火炮铸造从十六世纪一直到鸦片战争前,都是采用泥范整体模铸法,或是失蜡法。

只有在鸦片战争后,才采用更先进的车床切削铸造法。

现在没有车床,杨乐退而求其次,采用了铁模铸炮法。

而且,泥模法与失蜡法,铸炮时间都很长,长达一个月到三个月。

失蜡法虽不受季节限制,但每门炮所需时间也要两、三个月。

而且成功率都不怎么高,每铸十门炮,合格率只有二、三成。

铁模铸炮法合格率可高达五成,铸造一门炮,需要时间还不到一个月,不仅效率高,而且四季都可以进行。

年初火炮厂建立后,由军工科孙元化亲任管事,研究千里镜的孙云球也挂了个职,专门为火炮定做瞄准器。

火炮厂建立后,军工科从各厂精挑细选了近百个工匠进入厂内任事。

在杨乐进入火炮厂时,一个个大火炉热气逼人,铁浆飞涨,所有的工匠都在忙忙碌碌着。

火炮厂的总工匠师傅是个五十余岁的老者,正是明末非常有名的毕懋康。

他撰写了军器图说,书中罗列出各种火器、毒弩,图文并举,叙说军器之制造,使用与威力。

他在书中曾云:“夷虏所最畏于明国者,火器也”。

毕懋康在红夷炮的铸造上有极深的造诣,情报部将他挖来,也是费了好大一番心力。

在杨乐看到他时,他正戴着眼镜,聚精会神审视着一门完工的红夷三磅炮,神情很专注。

每次杨乐看到毕懋康带的眼镜,总有一种怪怪的感觉,只有一个镜片,两边用精致的铜料装饰,并用细绳绑在耳朵上,看起来跟独眼海盗差不多。

其实眼镜在明末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物了,不过明人不称眼镜,称其为叆叇。

很多人配副眼镜,多为表示吉祥或者身份高贵,并不是为了改善视力之用。

不过毕懋康的确是老花眼,有了孙云球送他的这副单眼眼镜,看东西就方便多了。

毕懋康聚精会神,杨乐等人进来都没有发现,孙元化提醒他后,他忙将眼镜扶到一边,急步过来迎接。

看他恭敬地叩头,杨乐扶起他:“毕师傅,在火炮厂还顺心吧?”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